让人忧虑的情景出现,美国率先越过红线,末日钟再次被调快
人们或许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离毁灭究竟还有多远呢?许多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作品都在讨论世界末日会以什么方式到来。是会像《三体》那样遭遇外星人的毁灭,还是像《2012》一样被自然灾害吞没呢?
如今,科学家们越来越相信人类会因内部冲突走向灭亡。早在1947年,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就设立了一个象征性的工具——末日时钟,旨在提醒大家,警告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威胁。
这个时钟上的午夜零点象征着世界末日的到来,指针越靠近午夜,就意味着世界距离末日越来越近。
到了2025年1月,“末日时钟”被科学家调整到了距离午夜仅剩89秒,创下了自1947年设立以来的最短时间记录。
也就是说,也许人类距离自我毁灭,只剩下一步之遥了。
末日时钟其实是个象征性的时钟,用来表示人类面临全球毁灭的风险。至于调整次数,它已经被重新设定过多次,反映了全球紧张局势和科技发展对人类安全的影响。2025年之所以被认为是离末日最近的一年,主要是因为气候变化、核武器扩散等问题愈发严重,让人们感到不安。
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末日的预警
末日时钟(Doomsday Clock)是1947年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这钟的表盘设计挺特别的,只有左上角的15分钟有刻度,而午夜零点就象征着世界结束的临界点,指针越往午夜靠,说明人类离灭顶之灾就越近。
刚开始的时候,时钟的指针定在了23时53分,也就是距离午夜还有7分钟,主要是为了警示核武器带来的威胁。可随着时光流逝,评估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现在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安全、人工智能以及地缘冲突等多种综合风险。
提到末日时钟的诞生,确实源于二战结束时对核武器研发的深入反思。
早在1942年,美国启动“曼哈顿计划”来研发原子弹的时候,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众科学家就已预见到核技术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1945年6月,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芝加哥大学科学家联名给美国军方写信,提议通过在人烟稀少的地区进行核爆来威慑日本,而不是直接袭击平民。可惜,他们的建议没能被政府采纳,最终两颗原子弹还是被投向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也正是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造成20余万人死亡的消息,促使这些科学家于在同年9月成立了《芝加哥原子科学家公报》,这份工包的主旨就是“减少对人类生存的人为威胁”。
这个组织最开始是通过油印小册子的方式来传播核技术相关的知识,直到1947年6月,才正式转变成杂志的形式。艺术家马蒂尔·朗斯多夫把第一个末日时钟的图案绘制在了封面上,指针定格在23时53分,距离午夜仅剩7分钟。
这用视觉符号直接传达了核危机的紧迫感。那时的主编尤金·拉宾诺维奇解释说,他们的核心理念是“用恐惧唤醒理智,为了保护文明”!
当时,末日时钟的调整时间完全是主编拉宾诺维奇根据全球形势独立判断的。作为一名俄裔犹太科学家,他早在柏林大学拿到了化学博士,结果在1933年由于纳粹的排犹政策逃到了英国,后来又参与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在芝加哥大学投入核反应堆的研究。他的俄语能力和与苏联科学家的个人交情,为早期的评估提供了独到的视角。
1973年拉宾诺维奇去世后,决策权就转交给了一个叫“科学与安全委员会”的18人团体。这个委员会成员都是在核物理、气候科学、生物安全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其中有13位是诺贝尔奖得主。
这个委员会每年开两次封闭会议,主要研究全球各国的核武器发展、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还有新兴技术带来的风险等四大重点领域。
评估的内容涵盖了:核武器的数量与部署情况(比如美俄的核弹头削减进展)、战略的稳定性(像《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执行情况)、冲突升级的风险(比如俄乌战争中战术核武器被使用的可能性)、气候临界点的突破(比如全球气温的变化幅度),以及技术失控的概率(比如人工智能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每次做决定时,得让委员会的专家们形成一致意见。不过,专家们总会有不同看法,如果不能统一意见,就得推迟调整。
二、离末日的时间
自1947年起,末日时钟已经调整了26次。在这些调整中,指针往前拨动的次数有18次(风险增加),而向后拨动的次数则为8次(风险减轻)。
从1947年到1991年,末日时钟的关注点主要围绕核威胁。在1949年,苏联首次成功试爆原子弹,结果是时钟拨快了4分钟,指针指向了23时57分。
1953年,末日时钟的指针拨到了23时58分,离末日仅有两分钟。这标志着冷战时期最接近毁灭的时刻,主要是因为美国和苏联在9个月内都成功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
氢弹的破坏力远远大于原子弹,一枚氢弹就能毁灭一座城市,让全球对核战争失控的恐惧感愈发严重。苏联在1953年8月引爆的“RDS-6s”氢弹威力达到40万吨TNT,而美国同年3月进行的“常春藤行动”氢弹试验更是高达1040万吨TNT。
这种技术竞争让核威慑的逻辑变成了“确保相互毁灭”的恶性循环,结果末日时钟的指针也因此向前移动了1分钟。
在1963年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后,末日时钟则被调回了5分钟。
末日时钟诞生以来最安全的时刻,得追溯到冷战结束的那年。1991年,美苏签下《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目标是在七年内将各自的核弹头数量降到6000枚以下。没过多久,苏联就解体了!随后,俄罗斯也表示会缩减核武器的数量。
柏林墙倒下,东欧一系列剧变,显示出地缘对抗在减弱。乌克兰独立后,鉴于经济上干不了那么多核武器的维护,开始着手拆除国内的核弹头和发射井。
《原子科学家公报》指出,全球核战争风险大幅降低,因此将指针回拨了7分钟,创下了末日时钟离午夜最远的纪录。
2007年,委员会把气候变化纳入评估体系,2018年又增加了关于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风险的指标。
特朗普当上美国总统后,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引发了广泛关注。他公开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提出质疑,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还倡导扩大核武库,甚至研发低当量的战术核武器。
朝鲜在2016年搞了第四次核试验,还有“火星-10”导弹试射,东亚的核扩散风险更是大增。气候问题竟和核威胁一起成了调整的重点,科学家们也指出,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1.1℃,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
因为这一连串的问题,2017年的末日时钟指针被调到了23时57分30秒,距离午夜就剩下2分30秒了。
2023年,俄乌冲突发生后,俄罗斯在2022年多次暗示有可能会动用战术核武器。同时,美国解除了对乌克兰使用西方武器袭击俄罗斯本土的限制,这使得战火首次延伸到了俄罗斯的国土上。
委员会还考虑到在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和星链技术的实际运用,将网络战也纳入了评估范围。
再加上全球气候一直在变糟,2022年创下历史上第五个热年,巴基斯坦的洪灾让1700人命丧黄泉,欧洲还遭遇了500年来最猛烈的干旱等等,这些种种原因让末日时钟的指针调到了23时58分30秒,也就是离“午夜”只有90秒啦!可以说,2023年,人类距离末日就差一线了。
三、末日将至
让大家瞠目结舌的是,2025年1月份,末日时钟最新的调整居然只剩下89秒!
换句话说,现在的委员会认为,现阶段的地球情况比俄乌冲突刚一开始的时候还要危险!这是自1947年末日时钟创立以来的最新纪录,显示出人类正遭遇比以往更加严峻的考验!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俄乌战争导致核武风险升级、人工智能在军事上的应用加剧,还有全球气温突破了关键点,种种威胁共同作用。
这系列的调整不仅显示了科技和政治之间的互动对人类生存的重大影响,也强调了大家齐心协力应对危机的迫切性。
虽然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攻势引发了全球的谴责,但没想到美国在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前几个月就悄悄地向乌克兰提供了“毒刺”导弹和“标枪”反坦克系统等关键武器。这样的“先发制人”军事介入策略,显然被看作是加剧矛盾的主动行为。
普京在公开场合上提到过,如果俄罗斯落败,那这个世界也就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了!这话里的威胁意味可不简单,如果北约真想让俄罗斯彻底败北,甚至让它解体的话,普京动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可不是没可能!
北约在德国放置的B61-12战术核弹可精准到30米,这种“可调毁灭”的武器让核战争的界限变得模糊。联合国的模拟显示,要是冲突意外升级,第一周的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9000万!
与此同时,美国在南海与中国的军事较量也让全球风险上升。
2023年,美军的核潜艇在南海巡航的频率比去年增加了15%。与此同时,中国则部署了海底声呐阵列和反潜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监控网络。尽管双方保持着370公里的“安全距离”,但隐形潜艇技术的进步使得水下对抗变得更加容易失控。
中国在台海的矛盾以及南海的冲突中,涉及了朝鲜这样的核武器国家,还有像日本这样科技水平极高的国。日本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研发出新核武器。假如冲突升级到一定程度,中美可能保持克制,但一些常规战斗力较弱的国家,铤而走险的风险也是有的!
科学家早就提醒大家,眼下全球大约还有1.27万枚核弹头处于待命状态,这可真够吓人的,能让地球文明毁灭37次呢。
美国在俄乌和南海的双重施压,正把世界拖入一种“疯狂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像哥伦比亚前总统桑托斯所说:“只有全球合作才能阻止时钟走得太快。”可是大国不断在“红线”上试探底线,末日的倒计时声音越来越明显。
末日时钟官方网站是一个提供有关核风险、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威胁信息的平台。这个网站展示了“末日时钟”的时间,象征着人类面对的重大危机。通过该官网,用户可以了解时钟的背景、相关研究以及各类专家的见解,及时获取关于人类生存状况的重要资讯。
2.距末日仅2分钟 “末日之钟”拨至历史最高风险水平
中国日报网
末日时钟官网
